鄂州中院典型案例被《人民法院报》整版报道!
近日,《人民法院报》在 “案件・深度” 专版刊发相关报道,聚焦我院审理的一起资产纠纷案,针对某11年“烂尾楼”项目引发的10亿元债务纠纷,鄂州中院充分发挥府院联动优势,以“按现状剥离、附条件解除”思路破解资产处置难题,成功推动“烂尾楼”蝶变城市新门户,以法治赋能企业 “向新而生”。


▲人民法院报2025年10月20日第03版
导语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而破产审判工作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抓手之一。近日,湖北省鄂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破产纠纷案,成功化解因项目“烂尾”11年引发的10亿元债务纠纷。法院面对案件债权较分散、资产变现难等核心问题,发挥府院联动优势,以“按现状剥离,附条件解除”思路精准施策破解资产处置死结,以法治“硬举措”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本案的成功办理,是鄂州法院立足司法职能,助力企业优胜劣汰、推动资源优化配置、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破产审判的一次生动实践。
一、地标项目“烂尾” 债权产权问题交织
早在2011年,某晶国际广场作为当时鄂州市的地标项目高调亮相,由鄂州某晶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某晶公司)负责开发。项目整体规划涵盖五星级酒店、酒店式公寓、商业综合体和高端住宅,一度承载着主城区脱胎换骨、升级改造的厚望。
然而,项目蓝图尚未实现,便遭遇市场寒流。2014年,受商业定位偏差、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及市场环境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该项目骤然停工。
2014年上半年,某晶公司为了完成某晶国际广场的后期装修,在银行对房地产贷款收紧的情况下,经商谈,以项目部分房屋和一栋住宅楼作抵押,争取到2亿元贷款。但该笔款项被承担项目土建任务的原股东用于支付材料供应商的货款,项目后续建设资金彻底没了着落。
2021年9月,某晶公司负债总额高达10亿元,终因资不抵债进入法院破产清算程序。鄂州中院裁定受理某晶公司破产清算一案,并同时指定浙江某律师事务所担任管理人。此后管理人依照破产财产变价方案陆续对酒店资产开展公开拍卖活动,并公开招募重整投资人。在处置过程中,管理人与多家意向方进行过洽谈,但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相关资产流拍8轮,14.67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在鄂州核心城区沦为“烂尾楼”。
项目“烂尾”带来的不仅是建筑的荒芜,也导致大量债权人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270套已售酒店式公寓业主权益悬空、500余户住宅业主多年无法办理产权证、众多债权人追索无门……项目资产被多地法院多轮查封,复杂的债务关系与历史遗留问题相互交织。购房者维权、信访事件接连发生。这片曾经的“黄金地段”沦为鄂州城市之痛、民生之殇。
二、府院联动“破冰” 精准施策解难题
面对这块“硬骨头”,常规执行化债手段难以奏效。法院裁定受理某晶公司破产清算案后,一场由府院联动、法治护航、市场运作的“破冰”战役正式打响!
2025年新春伊始,鄂州市委、市政府将某晶项目盘活列为年度十大民生实事之一,并组建了由市委政法委、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税务等十余部门参与的处置工作专班。通过府院联动机制,先后开展5次专题会战,以“一事一议”会议纪要形式,为项目规划、验收等历史遗留难题扫清法律障碍。政府与法院的“双重信用背书”,既增强了管理人与债权人谈判的底气,也提升了债权人对资产处置的信心,成为破局关键。
针对资产“权益分散、难以变现”的核心难题,法院创新思路,指导管理人采用“按现状剥离,附条件解除”的策略。通过精准分离已抵付但未办理不动产登记的9幢住宅项目,充分运用府院联动机制和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相关政策,打通竣工验收、初始登记、契税缴纳等关键堵点,最终使500余户购房人凭法院文书成功办理不动产权证。
对于已售出的270套酒店式公寓的购房人,法院指导管理人与其签订《附条件的合同解除及代收代付授权协议书》,历经多轮谈判协商,仅用不到一个月时间,高效促成购房人接受以折扣价回购的方案。此举既最大程度保障了购房人权益,又确保了酒店核心资产的完整性,提升了其处置价值。
酒店核心资产在经历8轮流拍的市场冷遇后,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采取“竞买人须回购已售房屋”“保证相邻住宅相关权益”的整体带瑕疵拍卖策略。最终,在法院多次协调和府院联动机制的保障下,鄂州某空集团有限公司以协议价成功收购剩余核心资产。
法院通过线上会议,实时通报破产办理进展情况、组织债权人表决;公开咨询电话、设置专门接访点、安排管理人直播答疑,确保程序公开透明,赢得了债权人的理解与支持。
三、迎来重新立项 烂尾楼盘终获新生
府院联动的精准“手术”,成功切除了困扰城市多年的“顽疾”,为项目注入复苏的强劲动能。2025年4月3日,随着《某晶国际广场项目收购协议书》的最终签订,背负10亿元巨债、深陷泥潭的“烂尾楼”,奇迹般迎来“破茧重生”。
协议签订后一周内,项目实现全面复工,更名为“某空国际中心”的项目正式踏上新生之路。在鄂州市主城区的核心地带,一片沉寂多年的钢筋水泥森林正重新焕发活力。
“这里将打造成融合高端酒店、商务办公、创新商业、跨境电商生态的城市新地标,成为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区域枢纽。”项目负责人信心满满地介绍。预计项目落成后,不仅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还能显著提升周边土地价值,带动周边小区剩余地块开发,实现“一子落,满盘活”的辐射效应。
“拿到房产证的那一刻,悬了十余年的心终于落地了!”业主王先生激动地说,“没想到法院和政府能把这么难的事解决好。”从11年烂尾的绝望深渊,到国资托底、多方共赢的重生之路,某晶项目的涅槃不仅是“鄂州效率”的典范,更是鄂州中院深化府院联动机制、创新运用破产法律工具、坚持法治化与市场化原则的生动实践。这不仅高效盘活了巨额“沉睡”资产,妥善化解了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和民生痛点,更探索出一条“府院联动、法治护航、市场运作”烂尾楼盘活的可复制路径,为城市更新和营商环境优化提供了宝贵的“鄂州经验”。
回望某空国际中心的施工现场,塔吊挥舞,生机勃发。昔日的“城市之痛”,正在这片热土上孕育着崭新的未来!
裁判解析
创新破产处置程序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在审判实践中,破产案件牵涉诸多实体与程序问题,具有案情复杂、处理难度大、办案周期长的特点,破产案件的妥善审理,不仅会对城市形象、地方经济、企业发展、群众权益等造成重大影响,更关乎地方企业和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心。
本案中,某晶国际广场地处主城区核心地带,曾作为地标项目广受社会关注,该项目对于地方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项目“烂尾”不仅造成了资产的极大浪费,也使大量债权人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随之而来的信访维权、资产查封、多轮拍卖、流拍,让曾经信心满怀的投资公司深陷债务泥潭难以自拔。
鉴于某晶公司已严重资不抵债,且其资产难以处置变现,破产审判将服务市场主体、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重中之重,充分运用市、区两级府院联动机制,以“按现状剥离,附条件解除”思路精准施策。法院通过指导管理人积极与政府部门协调,精准剥离同地块住宅和其他项目,与购房人预先签订已售酒店式公寓回购协议,同时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采取整体带瑕疵拍卖的方式,依法对酒店资产上存在的权利负担等“瑕疵”进行披露,明确竞买人须以回购已售房屋、在项目建设完毕后保证相邻住宅相关权益为参与竞拍的前提等,充分发挥司法权能,打破原有权利负担,通过裁定有效解决拍卖过程中的障碍,提高了资产整体处置价值,实现债权人利益最大化。抓住市委、市政府将盘活某晶项目列为年度十大民生实事之一的契机,积极对接市、区两级政府,以市场化拍卖手段探底,由国有平台公司托底,通过政府和法院双重信用背书与购房者进行折价回购谈判,协同破解不动产登记、税费减免等难题,彻底解决资产处置问题,实现各方共赢,达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专家点评
以破产审判“小切口”
做好参与社会治理“大文章”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士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该案正是政府与法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生动例证。相较于“按现状剥离,附条件解除”的技术性操作,案件处理过程中所贯穿的价值考量和协调智慧,更值得我们深入关注。
让购房人“持法院文书办理不动产权证”的做法,精准打通了破产法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堵点——因开发商欠税导致无辜购房者无法办理产权登记,这背后是税收征收管理法与不动产登记法规衔接不畅造成的权利悬空。鄂州法院创造性地通过司法裁定,确认了产权归属的核心事实,为不动产登记部门办理手续提供了合法依据和操作路径。灵活运用法律原则和程序工具实现实质正义,充分体现了“法治”的核心价值。
该案中,府院联动的成功运作彰显了中国治理体系的独特优势。鄂州市委、市政府将盘活某晶项目列为民生实事,明确将解决烂尾楼问题作为重要的公共目标,为社会治理和各部门协作提供了坚实的路径支撑。正是依托于党委领导下的府院联动机制,尤其是将烂尾楼盘活提升至重要的民生工程高度,才凝聚了强大的政治势能,并激发了跨部门、跨区域的协作意愿。
法院在此不仅担任裁判者角色,更是治理体系的协调者和推动者。管理人始终坚守市场化运作原则,通过公开拍卖来探寻资产的市场价值。在此过程中,政府严格恪守“不干预”的原则。鄂州某空集团有限公司在市场反复探底后,基于其作为国有平台公司的战略考量,作出了市场化决策并付诸商业行为。本案生动诠释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党委、政府牵头,法院主导和协调、管理人具体“操刀”,通过提供制度支持、疏通行政梗阻,保障市场机制顺畅运行,最终服务于保障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社会治理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