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己,悦己,越己!
省法院涉外审判跟班学习侧记
郭玥彤 鄂州中院民三庭副庭长、一级法官
清晨第一缕阳光掠过花湖国际机场的银翼,像一支无形的笔,在鄂州的天空写下新的航线。风从远方拂来,夹杂着陌生的音节,那是英语、法语、俄语,是提单、信用证、国际仲裁条款。它们像候鸟一样循着花香与货香而来,却在落地的一瞬,轻轻叩问我们尚未完全准备好的司法之巢。
如果不是花湖国际机场腾飞的速度,我可能不会如此真切地体会到“涉外法治”四个字的分量;如果不是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关键时刻推开的这扇门,我也无缘站在涉外审判的门槛上,深刻领略“提前站位,主动服务”的深远意义。原来“机遇”与“短板”可以并存于眼前:机遇源于花湖国际机场带来的全球流量,短板显现在鄂州涉外审判的经验储备还不足以匹配流量背后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
带着这份“逼到眼前”的紧迫感,我走进了省法院民四庭,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跟班学习。我深知,这次学习不是去观摩,而是去泅渡,不是去添一枚履历印章,而是去赴一场与时代并行的潮汐……
阅己
一到民四庭,指导老师交给我的第一个学习内容就是撰写一篇涉外公司及其股东相关的合同纠纷裁判文书。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民商事审判的法官,我自信可以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甚至暗下决心要写得滴水不漏,展示鄂州法院的风采。
揣着这样的小心思,我在灯下反复打磨文书,自以为句句有出处,字字有依据,像跑道上昂首的飞机,急切地想要奔赴目的地。却忘了问:银翼所指,是否锚定了正确的航向?
法官联席会议上,庭长在听完我的汇报后问:涉外公司股东权利义务适用登记地法律,你适用我国法律的依据是什么?
那一刻,会议室的灯光白得刺眼,将我的“浅薄”与“轻敌”照得无所遁形,所有的“有理有据”都在发动机轰隆中碎成一阵阵耳鸣。我看见自己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宛如一条通往远方的栈道,唯独缺了最关键的一块木板。风从缝隙中灌进来,吹得人心里发凉,也映照出藏于暗处的纹路——涉外审判不是挥毫泼墨的写意,而是针尖上平衡的工笔画,一笔歪斜,前功尽弃。而准据法的查明,更是涉外审判中悄无声息的指南针,一念之差,便叫人奔赴天涯却到不了正确的彼岸。
阅己,向更深处看清自己,这是一场温柔的沦陷。让曾经的锋芒一寸寸褪成钝铁,再于炉火与锤击中慢慢锻出微光……
悦己
像飞机折叠起翼尖,我收起所有的“我以为”,把自以为是的骄傲拆成柳钉,一粒粒打进自己的缺口,这个过程很痛,但我知道——这值得。
我主动找指导老师要不同类型的案件研究学习,以实践弥补理论漏洞、校准理论理解,再以理论指引案情分析、反哺文书写作。白天,我追在老师身后讨案子:域外送达的乱流、冲突规范的漩涡、仲裁条款的裂隙……越难越伸手,越难越宝贝。夜晚,我把案卷摊成跑道,把法条折成机翼,把类案压成柳钉,把法答网做成扳手,让文书草稿在台灯下一次次试飞,返修,再试飞。
每一次低头,都是向更深处扎根;每一次认错,都是向更远处校准。
当我撰写的文书终于落字成钉,当指导老师轻轻点头,“咔嗒”一声,我听见心里的缺口被严丝合缝的嵌满,像月亮终于走到满刻度。那一刻,所有寝食难安的噪声,突然收束成飞机起飞时“嗡嗡”的单频,所有台灯下伏案的身影,瞬间转成腾空的升力。原来,填补漏洞的,不是答案,是连夜的滑行;原来,喜悦的起飞,也不需要过长的跑道,只要把自己燃到足够轻……
越己
为了在有限而宝贵的学习时间里最大程度的获取知识,我像一尾逆流的鱼,义无反顾地潜进省法院涉外审判的深潭。卷宗是叠嶂的浪,我日日泛舟其上,把晦涩的公约、判例磨成细细的齑粉;法条如绵密的针,我夜夜穿引其间,将庞杂的条款、解释缝成紧紧的锦纹。指尖的墨痕,案头的残茶,屏幕的蓝光,都是我与自己角力的痕迹。一次次推翻,一回回重来,我在一个个纠纷实战中将自己的学习内容扩宽、再扩宽,突破、再突破。
指导老师说我像鄂东春天里的燕子,衔泥筑巢,不肯停歇。只有我自己知道,花湖国际机场的发展一日千里,鄂州对提高涉外纠纷化解能力是多么的渴求。
只有正确的法律适用先在纸上落地,大飞机的银翼才能在天空中稳稳飞行;只有外商的信任先在法庭里生根,国际的贸易才能在机场跑道里深深扎根。
如今,当我回望这段被墨香与月光共同浸透的日子,终于懂得:所谓服务在前,不过是把未来的惊涛骇浪提前收进自己的胸膛,把日后的波谲云诡预先压进自己的骨缝。
路还很长,天还未亮,感谢这次难得的学习之旅,让我学会先把自己点亮。在炉火中,在锤炼中,让花湖国际机场的每一次昂首,都踩在我们悄悄垫高的肩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