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着梁子湖缺水 张习林带领村民大兴水利
张习林(右一)查看水渠修建情况
在通往沼山镇丛林村的乡村公路旁,一条新开挖的水渠从小山脚下蜿蜒而下,延伸到视野的尽头。
进入4月,阳光变得炙热,几名修水渠的村民戴起了草帽。“要不是我们的第一书记,村里的水渠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修呢!”村民张友元说。
张友元说的是从鄂州市中级法院选派到丛林村任第一书记的张习林。听到村民提到自己,张习林没有答话,但黝黑的脸上绽放着笑容。
去年重修泵站缓解旱情
丛林村紧靠梁子湖,本不缺水源,但因为村里的地势要比湖面高五六十米,从湖里引水灌溉非常困难。此前,村里在湖边建有一座泵站,因为年久失修逐渐被废弃了。近几年,村民守着梁子湖,却只能过靠天吃饭的日子。
去年夏季的持续干旱,给丛林村的村民带来了深刻教训。去年7月底,张习林来到村里任第一书记时,正好赶上这场旱情:“村里的16口当家塘全部干涸,村民反映井里打不出水来。”
抗旱形势非常严峻。为了应对旱情,张习林决定重修泵站。他算了一笔账,如果要更换泵站设备,需要10多万元。村里拿不出这笔钱,抗旱又等不得。张习林只好向市里有关部门求助,协调解决泵站维修资金。
在争取到资金后,张习林带领村民一起安装新水泵、变压器,并清理积满淤泥的沟渠。到8月中旬,泵站建好投入灌溉。
尽管建好泵站缓解了旱情,但张习林心里还是留下了遗憾,“受旱灾影响,去年村里的水稻与往年相比减产了20%。”
泵站虽建好了,但因为水渠淤塞严重,地势高的田地还是难以得到灌溉,有的村民索性将稻田改种树木。
张习林找水利专家到村里考察,得到的建议是,靠一个泵站不仅保证不了全村田地的灌溉,而且成本也非常高,不划算。
今年修建小型水库蓄水
丛林村有2000多亩农田。张习林深知,如果不彻底解决灌溉的问题,也就难以扭转靠天吃饭的局面。
今年1月,张习林找到鄂州市水务部门,提出要给村里建小型水库,解决高地的灌溉问题。此前,张习林和村干部实地考察,在一个山脚下选好了建水库的地点。“那个位置地势高,开挖水库后蓄积山上的洪水,今后可以直接灌溉农田。”水务部门答应支持10万元,但表示在水库建好后才下拨这笔资金。
张习林没有犹豫,说干就干。“资金有限,这笔钱要用到刀刃上。”张习林说,他请来挖掘机干了起来,“要是承包出去,虽然省心,但费用肯定会高很多。”
挖掘机按照360元/小时收费,因担心机主拖延时间多收钱,他和村干部每天轮流到现场督工。不到一周时间,一个堤坝高七八米、面积近10亩的小型水库就建成了。“堤坝的土质疏松,等下雨后就种上草。”张习林说,他算了算,这座小型水库可以蓄水1万立方米,等到七八月份,正好能灌溉农田。
修水渠引水灌溉农田
连接小型水库的水渠是几天前才开始动工修建的,全长2000米,投资约20多万元。
动工前,有当地的社会青年来到丛林村村委会要求接下这个工程。张习林没有答应。“如果再有人来,就说我不同意。”他对村干部说。“村干部都是本地人,不愿意得罪人,有什么事情我来扛。”张习林不仅担心承包出去多花钱,更怕工程质量做不好。
张习林决定自己带领村民建水渠。他请来挖掘机挖土,然后购买U形水泥槽,每天和村民一起铺设。有些不认识张习林的村民,在听村干部介绍后,才知道几天来和他们一起干活的是村里的第一书记。“这是我应该做的。”张习林的白色旅游鞋上沾满了泥巴,他跺了跺脚说,照计划,今年5月份就要将水渠建好。
“当第一书记,就要多为民办实事”
在村民眼里,第一书记张习林是一个敢于担当的人。
村干部张炎兵说,去年,丛林村的清洁乡村工作因排名靠后,上级部门以奖代补资金被扣掉大半,保洁员的工资都无法兑付,保洁员工作积极性也不高。张习林来到村里后,就向区里作检讨,并决心要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清洁乡村工作常态化。
张习林借了1.5万元,发了欠保洁员的工资,又重新聘请保洁员。他要求新聘保洁员必须按要求保洁到位,村委会保证每月按时发工资,并对优秀保洁员予以奖励。随后,丛林村的卫生情况很快得到了改善。
去年,在张习林的努力下,丛林村还将300亩荒山成功流转,原来的荒山种上茶叶等经济作物。
张习林的话语不多,谈及自己的感受,他说:“当第一书记,就要多为民办实事。”